记在意大利的十八天

2018年7月14日至31日,作为教育学部意大利交流项目的一员,我同其他15位教育学部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博士生前往意大利参与此次“欧洲文明暑期学校”。短暂的18天过去,收获颇丰,此处进行简要总结。

得知自己入选了意大利的暑期项目时,我的心情是既激动又有些担心的。在我K12阶段的教育中,欧洲文明始终有着其神秘的面纱。历史课本上对于罗马帝国的辉煌的描述并不足以解答我的各种好奇;作为天主教的发源地,意大利的人民是如何进行宗教生活的?天主教和基督教又有着怎样的关联?对于欧洲文明的探索在我选择理科之后便停滞不前,于我来说,此次暑期学校无疑是提供了我继续了解欧洲文明的新的机会。

在前往罗马的飞机上,看着窗外的云层,以及下方的沙漠和河流,思考着关于意大利的宗教、艺术、时尚的种种,开始了这趟旅程。

经过大约24个小时的路程,我们终于在14日晚上到达了意大利马切拉塔。当地的领队威廉很负责任的为我们安排了住宿,协调好了各项事宜。15号一天领队带我们浏览了马切拉塔小城以及马切拉塔大学的位置,同时还介绍了沿路的一些生活设施和商店,带领我们熟悉了基本的环境。

从16号开始,便是关于意大利文明的各项课程,差不多有一半的时间是在马切拉塔大学的教室里上课,一半的时间前往佛罗伦萨、罗马等地方进行实地的观察和讲座。这些课程均为全英文授课,内容十分丰富,包含了意大利文明的方方面面,接下来我就依次总结一下课程的内容和我的收获。

来到意大利的第一节课便是讲亚里士多德的理性哲学。老师首先提到了哲学的三种类别,即是理论性质的(Theoretical-To think)、实践性质的(Practical-To do)和生产性质的(Productive-To make)。前一种是认识论范畴内,去思考“是什么”的命题,后两种是方法论范畴内,去讨论“如何做”的命题。老师还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基本上覆盖到了这本书的十卷内容。

为我们讲授哲学的是一个带着黑框眼镜的女教师,看上去十分的干练。此时关于哲学层面的思考免不了要受到中英文表达含义差异的影响。总而言之,哲学是万物本源,亚里士多德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是毋庸置疑的。结合后面的学习来看,意大利的辉煌文明很大一部分是得益于意大利丰富的哲学研究,意大利的艺术、时尚设计,甚至生活方式,细微之处均透露着哲学的智慧。

提到艺术,意大利总有着说不完的故事。这个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国家,其艺术名人和艺术名作层出不穷,居民生活中都充满了艺术的气息。

我们关于意大利艺术的课程算是这个暑期项目最为重要的一部分。Roberto Cresti教授带领我们回顾了从人文主义到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的艺术著作和艺术名人。在古老的14世纪,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开始,天主教的神权地位及其虚伪的禁欲主义被当地的居民所厌恶,开始了对于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追求。其中,最著名“文艺复兴三杰”拉斐尔、米开朗基罗、达芬奇均诞生于意大利这片神奇的土地。受到著名的美第奇家族赞助的意大利艺术,在这一时期达到巅峰,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

我们在课上了解了这些著名的艺术作品,同时又在实地的讲座中见到的他们真实的面目。

在佛罗伦萨,这个被诗人徐志摩称为“翡冷翠”的地方,我们见到了比想象中更加宏伟壮观的圣母百花大教堂,巨大的穹顶、悠久的历史、精致的乔托钟楼以及其内部珍贵的宗教画作,无愧于意大利匠人一百五十余年的建造和打磨。从佛罗伦萨百花圣母大教堂开始,欧洲建筑正式从“哥特时代”进入“文艺复兴时代”;是否还记得历史课本上那个手捧着《神曲》的但丁?佛罗伦萨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先驱、诗人但丁的家乡。我们前往了但丁博物馆,在但丁博物馆的最高层,悬挂着但丁著作《神曲》的全文内容以及三幅插图,分别对应了《地狱(Inferno)》、《炼狱(Purgatorio)》和《天堂(Paradiso)》三篇之中但丁所描绘的场景。在这部长达一万四千余行的史诗中,但丁坚决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表达了执着地追求真理的思想,对欧洲后世的诗歌创作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如今站在但丁博物馆中,看到但丁生前居住的卧室、但丁的衣服以及但丁当时生活的环境和他的著作、以及不远处但丁曾踱步的老桥(Ponte Vecchio),有一种隔空与历史对话的错觉——虽不曾一五一十的了解,但这种对话已经足够震撼。在最后,我们登上这座城市的最顶端,在米开朗琪罗广场俯瞰着佛罗伦萨的一切,有明显可见的圣母百花大教堂、有高高的乔托钟楼,还有总是人山人海的乌菲齐美术馆、还有老城区的玫瑰色老房子,祥和而静谧,散发着艺术的光芒。

如果说佛罗伦萨是艺术之都,那罗马便是历史之都。作为至今完整保存的唯一一座罗马帝国时期建筑,万神殿静静的伫立在罗通达广场上。广场上人来人往,万神殿里庄严肃穆。在万神殿里行走,有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有各式各样的古罗马神,还有长眠于此的拉斐尔。在万神殿穹顶中心,阳光从中心的开口中射进来,照亮了整个宏伟的殿堂;第二天我们前往了家喻户晓的古罗马斗兽场,公元80年建成的雄伟的竞技场堪称公共建筑的楷模。这座距今近2000年历史的建筑有着古罗马建筑最基本结构和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拱券结构。一所可以容纳五万人的斗兽场,在遥远的帝国时期被统治者用来观看人类与兽类的争斗。站在观众台上,往下看去,庞大的斗兽场地诉说了统治者的奢侈生活中体现出的的原始而又野蛮的快感。

途径许愿池,在人山人海中背对着海神尼普顿虔诚的扔出硬币,我许下愿望:“再回罗马”。

在罗马的最后一站,我来到了小小国——梵蒂冈。整个国家最大的也许就是眼前那座“圣彼得堡大教堂”。进入大教堂,金碧辉煌的教堂中,最震撼我的还是那个在课堂上教授曾经提及的《圣殇像》。这个雕塑出自米开朗琪罗之手,展示了圣母玛利亚悲痛地抱着被钉死的耶稣的场景。之前见过其图片,远不及真实去观摩来的震撼,每一个细节都刻画的恰到好处,精致而逼真,令人赞叹。教堂里不少前来祈祷的天主教徒,圣彼得大教堂是著名天主教徒朝圣地点之一,每年有大量的天主教徒来这里集会。此时此刻虽无法切身体会到一名天主教徒来到这里的心情,想必也有着激动与万般的虔诚,这是信仰的力量。

由于意大利语作为较早成熟的“拉丁语方言”,在语法上,它保持了“拉丁语”的大部分特点,著名作家朱自清在散文《威尼斯》中称赞意大利语是世界上发音最纯粹的语言。教授在为我们讲授语言的时候还为我们用意大利语朗读了但丁的《神曲》中的一小段,我们零零散散的尝试跟读。初来意大利时还没有感受到这门语言的韵律,不过后来我仔细的去听意大利人之间的对话的时候(尽管我听不懂他们说的是什么),我才感受到这种说起来如同在有节奏的唱歌的语言的魅力。那种感觉,就是意大利人的舌头好像每时每刻都在打转,跟之前我听过的西语歌曲的感觉类似,真是满足了我对西语的所有想象。在意大利我学会的第一句意大利语是Ciao,是“你好”的意思。实际上有些意大利语的发音莫名其妙感觉跟英语很类似,我在食堂打饭的时候,给我们盛饭的老奶奶指着一盘西红柿说I Pomodori.,我居然听懂了,因为它的发音和英文的Tomatoes发音很像。

之前我曾经去过越南和台湾,并没有明显的感受到语言的重要性。在台湾,当地居民中文都说的挺好,这个就不再多说了;在越南,因为我们去的是首都河内,况且还是去的当地的孔子学院,所以大部分情况下还是说的中文。但是在意大利,马切拉塔是个小城镇,好像很少来外国人,我们在大街上走都会引来行人的注目,挺不好意思的。而且基本没有人可以说中文,甚至说英文的人也很少,会说英文的也是意大利味儿的英文,加上当地的人十分热情,经常在大马路上跟我们打招呼,经常的局面就是我们开头说一句Ciao,然后后面就听不懂了,当地的人发现我们不懂意大利语的时候就冲我们笑一笑,然后摆摆手,我们也摆摆手。这时候就在想我要是懂意大利语就好了,我就可以和他们一起分享快乐,一起交流,说不能还能解锁更多的经历。这里也使我对语言产生了一些思考,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人,这一点值得我们自豪,但是同时我们更应该思考一门语言对于加强交流、促进沟通所产生的贡献,在普及性方面英文当之无愧。人类社会的交流从未停止,一种流通的语言就好似一个符号、一种约定:这是平等交流、和谐相处的保障。

在第二周的时候,我们学习了意大利的时尚元素和饮食文化。说起时尚元素,这应该不用我太多详细的总结。意大利的米兰已经成为世界时尚之都,意大利的各种奢饰品牌也是家喻户晓。在佛罗伦萨和罗马的街头购物的时候,整条街都是这样的品牌,甚至随便一个不起眼的小门店,进去之后摆着GUCCI的包包。玛莎拉蒂、兰博基尼、阿玛尼、古驰、普拉达、法拉利、宝格丽、芬迪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奢侈品品牌均来自意大利,事实上在意大利街头也是随处可见奢侈品店。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提升,这些奢侈品也受到了百姓的青睐。其实在我看来,以奢侈品为代表了意大利本土品牌背后最有实际价值的是一种匠人精神。意大利人有着高度的工匠精神,具备将一个包包、一个手链打磨到极致的耐力和品质。在意大利的门店中,大部分都是工作台和门店合体的情况,前面出售商品,后面就是自己手工制作的工作台。正是这种真诚和高超的手艺,使得意大利的商品大多具有优秀的品质。当我询问一款看起来特别精美的包包的价格时,店主温柔的对我说:“抱歉,这个不卖,我非常喜欢它。”这种生活似乎已经成为了匠人们的一种乐趣,而非一种谋生的手段。

至于饮食方面呢,其实我是不习惯意大利的饮食的,在国外日思夜想着中国菜。意大利的日常饮食一般分为三个步骤进行,首先是Pasta,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大利面,有面条式的,还有管状的叫通心粉,以及扭曲状的螺丝粉。我们在意大利一般吃的是通心粉,上面会加一些绿色的粉末(吃起来是蔬菜的味道),有的时候还会加上番茄酱。Pasta是意大利人的第一道菜。等吃完之后服务员会把盘子收走,然后上第二道菜,一般就是由一大块烤或者煮的肉加上蔬菜组成,偶尔会加上柠檬汁或者沙拉酱。等第二道菜完成后,服务员会上第三道菜,就是大家都比较喜欢的水果或者甜点。意大利的甜瓜又冰又甜,十分的好吃;甜点一般做的都很精致,量也不多,不会有油腻的感觉。人们在意大利都是用刀和叉子吃饭,我花了几天的时间才适应。毕竟,旁边优雅的意大利小哥用刀小心地将一块西瓜的皮剥下来的时候,我们在旁边直接上嘴啃,是一种比较尴尬的对比。另外,意大利的披萨也和我想的有所不同,在国内的披萨大部分是很厚的,比较软,有种面包的感觉;但是在意大利的披萨一般是又薄又脆,不过我感觉这两种都挺好吃的。

第二周的时候,我们前往马尔凯省的另外一个小镇——马特里查小镇,前往这个小镇的一个酒庄去学习意大利的酒文化。关于酒文化,我在台湾的时候有过一节专门的课程,主要讲与酒相关的各种礼仪,例如如何品酒、如何端杯等等。而在意大利则是各种酒的品尝,教授首先从人能感受到的味道开始,然后为我们提供了大约五六种果酒,让我们猜里面的原料都有什么。每种果酒的味道都不一样,原料也五花八门:樱桃、巧克力、香草等等。午饭我们去了一家酿酒的酒庄,后院是种植的大片用来酿酒的葡萄,阳光下显得十分晶莹剔透。不得不说这些红酒(也有果酒)的力量比较足,每种我只品尝了一小撮,一个上午过去后竟有些微醺。

意大利是一个以天主教为主要宗教的国家,意大利有名的华丽丽的教堂大多是天主教堂。其实宗教和哲学是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文明的根基,宗教也已经深刻的融入进来这里居民的生活。意大利90%左右的人是天主教徒,在我们课程中对于宗教的介绍也是占据很大的篇幅,关于耶稣,关于圣母玛利亚,关于传教士利玛窦,关于基督教和天主教。与我而言,宗教是另外一个解释世界的体系,虔诚的信徒在宗教所建立的世界观里履行着信条,是心灵和肉体的全然寄托。如今我到了21岁,我仍然不知晓我的信仰是为何,我想应该是我去主动探索的时机了。

除去上课以及实地讲座的时间,更多的精彩在于我们自由活动的时候,就好像进行一场场未知的探索。马切拉塔这个小镇一到周六日基本上就没有什么人了,商店、餐厅大部分都不营业了,听领队说是去海边度假了;这里的居民看起来是悠闲而自在的生活着,路上遇到的行人慢慢悠悠的走着,几乎所有人都会冲我们微笑,然后打招呼;这里的天气早晚都是十分的舒爽,站在宿舍的阳台上十分的惬意,只不过到了中午就很晒很干燥。我们还发现了学校附近的中餐馆,店里的老板娘是福建人,孩子也在这里上学,她说这里的意大利人都很喜欢吃中国菜。

走在马切拉塔的小路上,最深刻的感觉是艺术已经融入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街头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涂鸦,几乎餐厅都有着优雅的背景音乐,街道两边也有很多买画和专辑的店。在佛罗伦萨和罗马,我们遇见了很多街头唱歌的人和街头作画的人。他们背着简单的行李,在闹市之中如入无人之境,专心的伴着吉他歌唱;或认真的用自己的画笔去描绘。当时正值马切拉塔的歌剧节,我们在当地有名的露天大剧院看了话剧表演《魔笛》。来这里观看的居民,女士身着晚礼服,男士则是西服领带,这样正式的着装也体现出居民对于艺术活动的尊重态度。

十八天的时间里我们去了很多地方:罗马、佛罗伦萨、乌尔比诺、圣马力诺、梵蒂冈、威尼斯,还有已经忘记了名字的小镇。与我来说,这样的经历是欣喜的,不仅仅是学习到了许多知识,更重要的是去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与更多的与自己有着不同背景的人去打交道。这不仅是对外的交流和沟通,更是与自己和解的过程:通过认识世界来认识自己,增长对自己的文化信心,以及继续探索更多未知的欲望。同一片蓝天下,有着可爱的人们,有着美丽的风景,有着独一无二的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